咨询

我们已经进入了市场新常态,尽管波动混乱持续不断

28 Aug, 2025

全球物流行业继续受到一系列干扰因素的困扰,包括持续的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不稳定、财政政策逆转,以及基础设施瓶颈。这些因素曾被视为例外现象,现如今却已成为日常话题——正如我们所说的,“新的常态”。

及时供应链(Just-In-Time)现已有效转变为“以防万一”(Just-in-Case)模式,提前装运和缓冲库存成为了流行的供应链波动应对措施,尽管显然这会增加成本。反过来,这种不规律的供应链规划影响了传统的供需模式,令资产方难以判断何时何地需要运力。

波动状态并不等于进展

尽管全球媒体的关注点已经转向由美国总统特朗普主导的俄罗斯与乌克兰和平谈判,但有关美国进口关税的话题仍然严重影响着全球经济。

随之而来的关税混乱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是当前波动性的最大驱动因素,加之传统的经济和军事联盟已被打乱而导致的全球普遍不确定性,更是雪上加霜。

再加上,尤其是北欧港口的基础设施挑战,我们便拥有了催生全球供应链动荡的所有成分。

在本份咨询报告中,我们将指导您了解当前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中长期发展的预期。

请注意,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均基于我们目前所知,并可能发生变化。

请您从以下开始阅读。

地缘政治和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持续

不断变化的政治局势和关税斗争继续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 7 月 29 日将全球经济预测上调 0.2%,从 4 月份的 2.8% 提升至 2025 年的 3%,原因是消费者支出增加以及美国宣布降低进口关税。

尽管前景稍有好转,但伴随而来的警告是,地缘政治动荡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仍然存在重大风险。尤其是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税争端,将抑制投资意愿,并最终影响全球消费者信心。根据 YouGov 的数据,7 月份全球消费者信心在几乎所有指标上均有所下降,整体指数相比 6 月下降了 0.8,这也继 6 月的下降之后再度下滑。

如果我们放大IMF的关税和全球不确定性指数,可以明显看出每次关税上涨都会伴随着全球不确定性的增加。即便关税降低,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反映出市场的谨慎和贸易流动恢复的延迟。对于供应链而言,这意味着需求波动和不确定性将持续存在,超出政策变动本身的时间。

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7月报告

 

美国关税幽灵依然活跃

如果有人曾误以为美国关税的幽灵在过去几个月间消失,那么最近对印度进口征收 50% 关税的措施,无疑给了人们一个深刻的提醒,该措施于 8 月 27 日生效。这一升级显示了世界上两个最大民主国家之间关系的脆弱,以及对新美国政府而言,提高关税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手段。这一新举措是在 8 月 7 日对印度征收 25% 关税后出台的,而这一切的后果是在短短 2-3 周内导致印美谈判全面破裂。

这场升级也标志着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利益的全面交织,因为美国此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印度与俄罗斯之间持续的石油贸易,根据美国的消息来源,这被视为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努力的主要支持。

印度目前在美国进口关税的排名中位居首位,前十名如下:

表格来自BBC

 

IMF的7月展望强调美国贸易政策出现了显著且温和的转变。报告称,美国实际关税税率从今年早些时候的24.4%降至17.3%,尽管这仍远高于2025年1月2.5%的水平。对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影响是严重的,例如中国,而加拿大增长持平,墨西哥尽管关税增加甚至录得增长,如下概述图所示:

Intrepid

欧盟与美国达成历史性关税协议

7 月 27 日,消息传出欧盟与美国已最终达成一项历史性贸易协议。双方都庆祝了这一协议,并表示该协议旨在促进大西洋两岸更稳定、可预测的贸易环境。

简而言之,该协议的关键特点可分为5个主要类别:

1.  关税结构:该协议对进入美国的多种欧盟商品征收15%的关税。这一税率低于此前威胁的30%,为欧盟出口商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减免。

2.     取消欧盟关税:欧盟同意取消对所有美国工业品的关税,这预计将显著提振美国对欧洲的出口,并增强美国制造商在欧洲的市场准入

3.     战略产品:某些产品,如飞机及其零部件、化学品和药品,将不受新美国关税的影响,允许在这些关键领域继续贸易。

4.     投资承诺:欧盟承诺到 2028 年购买 7500 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并额外在美国经济上投资 6000 亿美元。该项投资旨在加强经济联系并增强能源安全。

5.     长期目标:该协议旨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促进本地采购和生产回流。鉴于双方显著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它旨在建立更平衡的贸易关系。

虽然跨大西洋贸易预计将因该协议而得到提振,但考虑到货物预装因素,我们看到从亚洲(尤其是中国)到美国的跨太平洋贸易仍然低迷。由于普遍的不确定性和美国关税的提高,我们预计这种发展将在短期和中期持续。

评估这一事态发展对远东至欧洲贸易的影响非常困难。逻辑上意味着中国将越来越多地寻求新的贸易伙伴,以缓解对美国的依赖。然而,欧洲对于中国出口来说是一个成熟且饱和的市场,因此中国很难显著增加对该地区的出口。

更可能的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将成为中国的更高关注对象,然而这一趋势已经明显存在多年,而且更像是一种加速。

可持续发展议程遭受美国新政府政策打击

美国已正式拒绝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净零框架(Net Zero Framework),该框架管辖以下领域:

  • 该协议规定了全球航运业如何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要求全球行业减少排放的气候法。
  • 自 2028 年起,船舶必须通过使用绿色燃料每年减少 4% 的排放量。
  • 如未减少,将对船舶征收每吨 380 美元的税款。
  • 如果船舶使用绿色燃料,但减排未低于 17%,将征收每吨 100 美元的税款。
  • 如果船舶减排超过17%,将产生称为盈余单位(SUs)的信用额。
  • 船舶可以通过从其他船舶购买盈余信用额来弥补其减排不足。
  • 上述定价将适用至 2030 年。所有燃料必须基于从生产到交付和使用的全排放周期(well-to-wake emissions basis)进行认证。税款将归入 IMO 净零基金,用于支持绿色燃料开发、港口基础设施和发展中国家的适应项目。

在距离IMO在10月表决的关键时刻仅几周后,美国已拒绝净零框架,并威胁对支持者采取报复。美国的异议,于8月12日发布,并由四名内阁成员签署,重申其主张该框架实际上实施了全球二氧化碳税,损害了美国的工业。

赫伯罗特(Hapag-Lloyd)回应称,讨论应保持“基于事实,专注于长期目标,并立足于共同责任”。赫伯罗特强调,其支持 IMO 的工作和巴黎协定的目标;然而,这需要协调一致的解决方案。[1]

IMO仅需成员国的三分之二多数即可通过该协议,但美国的声明给全球承运人带来了复杂性,如果他们选择规避规则,可能会导致在美国水域与全球港口之间出现不同的合规预期,造成监管分裂。此外,即使美国注册的船舶在国内避免遵守相关规定,它们在进入遵守国港口时仍将受到该框架的约束。

尽管俄罗斯和乌克兰加大努力,和平谈判仍陷入僵局

乌克兰-俄罗斯战争在各大主要分析师眼中仍然僵持不下,前景悲观。尽管尤其在美国方面充满了希望,特朗普总统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峰会上的会晤并未达成停火协议。特朗普表示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进展”,但会议远未达成具体的和平协议,尽管普京要求乌克兰全面撤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以换取其他地区的停火。美国确实表示愿意考虑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但乌克兰未能出席谈判引发了欧洲领导人对绕过正式停火协议的担忧,并遭到批评。

几天后,特朗普总统在白宫接待了泽连斯基总统以及几位欧洲领导人。领导们展现了团结的态度,强调任何和平协议的基石是对乌克兰的强有力安全保障。特朗普总统宣布将很快与普京通话,安排可能的三方峰会——但细节仍然模糊,怀疑声音依然存在。

对于短期和中期,我们的评估仍然是,更广泛的永久停火是不现实的,因此,对全球物流行业的影响也被认为是“维持现状”,所有行业参与者都已适应了这种情况。

海运

在所有地缘政治动荡中,全球集装箱航运似乎在颠簸的水域中依然航行。尽管不确定性持续,承运人过去六个月以来一直在稳步加强航班的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承运人年初推出新联盟时,所有已知的影响因素都已被考虑在内,并且承运人也做了相应的缓冲。

图表2 来自海洋情报

6 月是一个里程碑,全球准时到达率达到了 67.4%——这是 18 个月以来的最高点,自1月以来大幅攀升了 16 个百分点。然而,这一水平仍然远低于疫情前日的 78% 的准时可靠性表现。

在主要的东西方贸易中,可靠性提升较为普遍。跨太平洋服务至美国西海岸的准时率达到了78%,而美国东海岸和亚洲–北欧走廊则徘徊在70%左右。对于发货人而言,这些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喘息空间,以更好地调整库存和生产周期。

表格摘自Sea Intelligence 2025 年 7 月全球班轮表现报告

然而,自满为时过早。全球贸易环境依然动荡,供需失衡可能一夜之间爆发。最近的中美关税升级尖锐地提醒我们,贸易流动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偏离轨道,尤其是在跨太平洋贸易中。

欧洲港口拥堵已达到红色警戒

近期全球船期可靠性的提升,并未有效缓解鹿特丹、安特卫普和汉堡等北欧主要港口日益增长的压力。这些港口目前正面临新冠疫情以来最严重的拥堵。有限的驳船运力、高昂的堆场利用率、老化的基础设施以及持续的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拥堵,持续阻碍着港口的运营。

安特卫普港的港口管理层表示,他们对供应链的潜在长期影响表示担忧,因为这种拥堵已经持续数月:“我们对长期结构性压力表示担忧。如果缓冲消失,拥堵继续存在,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2]

受此影响,地中海航运(MSC)已决定取消两条亚洲至北欧航线(即“天鹅”号和“不列颠尼亚”号)的安特卫普进港航线。同样,双子星联盟(Gemini alliance)现在妥协了其限制挂靠“外围港口”(out ports)的理念,重新引入了在斯堪的纳维亚港口奥胡斯和哥德堡的直接挂靠,以改善其对该地区的服务供应。

洛杉矶港创下月度吞吐量新纪录,而欧洲仍面临严重拥堵

在大西洋另一边,洛杉矶港在7月创下了 544,000 个标准箱(TEU)的新纪录,同比增长 8%,因为发货人加快了进口,以应对潜在的关税升级和假日高峰季节。该港执行董事 Gene Seroka 评论道:“这部分货量很大程度上是由进口商赶在本月及以后可能实施的关税上调之前匆忙进货推动的”。 美国主要经济指标“物流经理指数”(logistics manager index)的主要作者 Zachary Rogers 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进口商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圣诞购物——假日季所需的一切都已经在这里了。” [3]

尽管这一强劲的吞吐量表现,美国和拉丁美洲的港口总体保持稳定。

在亚洲,主要的压力点则在主转运枢纽,如科伦坡和新加坡,两者都面临严重拥堵,而中国主要港口则相对平稳。

马来西亚丹戎帕拉帕斯港是 Gemini 联盟(由赫伯罗特和马士基组成)的主要亚洲枢纽。该港报告称,在2025年上半年,其以15.4%的同比增长率位居全球前30大港口增长之首。

图片来自Loadstar

历史上,新加坡港、巴生港和丹戎帕拉帕斯港一直在争夺东南亚港口霸主地位。丹戎帕拉帕斯现已将与巴生港的差距缩小到仅约 50 万标准箱。相比之下,巴生港报告称与 2025 年同期相比仅增长 2.9%。

同样,汉堡港也从联盟重组中获益,报告同比增长9.3%,主要得益于Gemini联盟。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连续多年市场份额下降之后出现的,而地中海航运公司(MSC)也对汉堡港进行了巨额投资,收购了港口运营商HHLA 49.9%的股份,这标志着汉堡港在多年低迷之后迎来了光明的前景。

请查看下面各关键地理区域的最新港口发展详情。
滑动查看不同地区:

海运运费

过山车之旅仍在全速继续,运费在过去几周呈下降趋势。回顾过去两年,我们经历了显著且高度不可预测的费率波动,在主要的东西向贸易航线上,高低点之间的差距高达 6000 美元,且仅发生在几个月内。

在亚洲-欧洲航线上,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在 7 月初达到每 40 英尺集装箱 4,202 美元的峰值,随后几周保持稳定。运价水平在过去四周下滑了 19%,现在处于每 40 英尺集装箱 3,336 美元的水平,第 34 周标志着运价连续第 11 周下降。

SCFI 指数报告了跨太平洋贸易的类似趋势;即,至美国西海岸的运价下降了 19%,至每 40 英尺集装箱 1,644 美元,而至东海岸的运价报告减少了 16%,相当于 SCFI 最新更新中的每 40 英尺集装箱 2,613 美元。

跨太平洋运价自 6 月初以来也稳步下降——平均而言,该贸易航线的运价在几个月内“遭受”了每 40 英尺集装箱超过 4000 美元的下降,现在交易水平低于 2023 年。我们预计承运人将继续在该贸易航线上实行空航计划,以维持当前市场水平,支持已宣布的普遍运费上调(GRI)。

我们预计这一趋势将在未来几周持续,尤其是考虑到全球托运人提前装载货物的影响。虽然运费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下降趋势仍然显著,尽管速度较为温和。

实际上,有两个因素正在进行激烈的较量:红色区域是“持续的贸易波动,包括红海运力的影响”,而在蓝色区域则是“承运人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后者主要受到新联盟的激励,加上新集装箱船的订单积压达到创纪录的 1000 万TEU,导致集装箱船的订单占比达到 30.4%。

如同 Alphaliner 所描绘的“FOMO(错失恐惧症)的因素促使承运人争相获取市场份额。“其他分析师维持着自疫情以来,承运人不断追求盈利性成为主要驱动因素的观点,已准备好借助充足的措施在供需中调节。[4]

还应注意的是,运力情况仍然受到承运人不得不使用好望角航线(而非红海和苏伊士运河通道)从亚洲到欧洲的影响。这实际上已经减少了该贸易航线总运力的10-15%,因为每个服务环路需要更多的船舶。

红海局势升级

红海的安全风险加剧,武装活动持续扰乱商业航运。也门胡塞武装已进入所谓的“第四阶段”,其目标扩大到所有与以色列有贸易联系的船只,无论其所属船只或悬挂的旗帜为何。

7 月初,胡塞武装袭击了“魔法海洋”号和“永恒C”号两艘船只,导致其沉没,这起事件堪称戏剧性事件。“魔法海洋”号所有船员均安全撤离,而“永恒C”号的袭击则以悲剧收场,10 名海员获救,11 人失踪,其中一些人恐已身亡,另一些人据信被劫持。胡塞武装随后宣布,其他航运服务“处于危险之中”,这加剧了所有穿越曼德海峡和红海南部的航运风险。[5]

联合国安理会已将其监测任务延长至 2026 年 1 月,要求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每月提交最新报告。但对承运人而言,影响仍然是直接和切实的。大多数承运人继续选择绕行好望角,增加了最多两周的航行时间,并急剧推高了燃油和运营成本。

尽管赫伯罗特报告称其货运量同比增长10.6%,但该公司已下调盈利预期,理由是避开红海航线将面临运营和成本压力。其他承运人正在审查阿拉伯海和亚丁湾的船期,收紧港口挂靠以限制风险暴露,因为风险仍然严峻。[6]

美国港口费使中国承运人处于不利地位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针对与中国有关联的商船的港口费将于 2025 年 10 月 14 日实施。这些费用将对中国运营或拥有的船舶影响最大;然而,大多数全球海运承运人都会受到影响,因为中国建造的船舶也将受到影响,无论运营该船的公司国籍如何。

这些费用将在未来三年内逐步增加,到 2028 年 4 月,中国运营或拥有的船舶将支付比非中国运营或拥有的船舶高出 324% 的费用,使中国承运人处于显著的成本劣势。

资料来源:Drewry 集装箱市场展望网络研讨会

考虑到现在将对中国承运人征收的相较于其竞争对手的溢价,这些承运人面临被挤出美国贸易的风险。例如,在跨太平洋上海-洛杉矶航线上,到 2028 年,非中国承运人将面临每 40 英尺集装箱 338 美元的额外费用,而其中方竞争对手将在同一航线上承受高达 1400 美元的惊人附加费。[7]

马士基、赫伯罗特和达飞海运等全球航运公司已表示,他们期望通过重新部署船队完全避免新的费用,确保美国的服务由非中国建造的船只进行。然而,中国承运人缺乏这种灵活性,使他们在新措施生效后面临可怕的成本上升。

作为回应,中国承运人正着手重新调整船期,以在 2025 年 10 月 14 日新的美国港口费开始之前限制或完全避免直接挂靠美国港口。这些船期更改旨在通过将货量改道经加拿大或墨西哥门户,再通过内陆铁路或卡车桥接最后一英里到最终美国目的地,来减少受该费用制度的影响。[8] 虽然这些调整可能会减轻打击,但它们可能会给本已面临关税冲击和波动需求模式的供应链增加复杂性、时间和成本。

空运更新

全球空运形势依然变化不定,美国贸易政策和电子商务继续主导节奏。美国最低免税额(de minimis exemption)的取消和关税升级已经引发了海运和空运的大量提前出货(frontloading)。因此,美国的库存水平普遍被认为足以覆盖短期需求,从而降低了季末需求激增的可能性——尽管任何急剧的库存下降仍有可能引发意外的峰值。

贸易流动的变化正在重塑市场

从亚洲到美国的贸易量正在下降,而亚洲到欧洲和东南亚到美国的航线正在增长,推动运力朝新的方向移动。虽然美国对小型 B2C 包裹货运的电子商务需求正在减弱(由于取消免税),但是大宗货物运输正在增长,一些流向则又重新转回到海运。

电子商务仍然是引擎,但随着主要增长现在发生在美国之外,即中东、拉丁美洲和欧洲,航线正在多样化。消费者数据突显了这一趋势;例如,Temu 应用现在已不在美国前 50 名之内,但在德国和巴西排名前三。下图非常清楚地证实了贸易流动的转变。

来源: Rotate

来自亚洲的出口需求,特别是中国,依然强劲,但回流流量依然疲软。不平衡是明显的:美国出口的运力已达到上限,欧盟–中国航线也面临相同的压力。

第四季度将迎来黄金周、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和圣诞节等季节性旺季。此外,考虑到全球航空货运量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客运航班腹舱运输的,冬季航班时刻表也会减少部分运力。这无疑将推高运价水平,我们预计第四季度旺季将延续这一传统上涨效应。

全球货运量和运费趋势

全球空运在第32周(Week 32)进一步失去动力,吨位下滑了2%,此前一周下降了1%。只有非洲(+3%)和中南美洲(+1%)录得增长,而北美(-5%)、中东和南亚(-4%)以及欧洲(-3%)出现收缩。亚太地区的货量总体持平,但潜在的变化揭示了不同的行业动态。

从亚太地区到欧洲的出口连续第四周走弱(-1%),主要受中国(-3%)、韩国(-10%)和印度尼西亚(-18%)大幅下降的驱动。然而,同比来看,吨位仍然增长了7%,主要受越南(+29%)、香港(+21%)和中国(+8%)的推动。相比之下,流向美国的货量势头增强,中国至美国的货量周环比(WoW)增长1%,同比增长(YoY)5%——这是自4月中旬以来的首次年度增长————因为在关税格局变化的背景下,出口商似乎正重新开拓美国市场。

定价反映了这些混合模式。全球费率周环比(WoW)上涨 1%,主要由欧洲(+3%)和亚太地区(+1%)引领,但同比(YoY)仍下降 1%。

图片来自World ACD

加拿大航空罢工造成运力中断

由于加航的航班乘务员于 8 月 16 日开始罢工,导致其网络受到影响。此次罢工影响到加航及其子公司 Rouge,导致大量原本计划的乘客航班停飞。尽管政府已经实施“恢复工作命令”,但航班时刻表仍受到干扰,运营逐渐恢复。

最严重的影响是在关键的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航线上丧失了腹舱货运能力,在这些航线上,加拿大航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虽然加航货运仍继续运营其货机服务,但罢工已经对依赖额外乘客航班腹舱能力的行业(如汽车、电子产品和易腐物品)造成了短期压力。

其他承运人已经开始吸收一部分转换的货运,但由于网络本身已然紧张,货运代理应准备应对延误、更高的现货运费和必要的重新路由,直到运营恢复稳定。

远洋航线概览

空运贸易航线概览

谨代表 Scan Global Logistics

全球首席运营官兼首席商务官